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引领风骚约800年之久。古徽州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之美誉。
徽州一府六县是地域概念,即原徽州府属歙县、黟县、婺源县、休宁县、祁门县、绩溪县六县。在长达890年的时间里,这六个县一直稳定地隶属于徽州,这在中国政区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徽文化植根于徽州本土,萌生于两晋,崛起于两宋,鼎盛于明清,转型于近代,影响于当今,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徽学被称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走向世界的三大地方性显学之一。
徽文化内涵丰富,涵盖经、史、哲、医、科、艺,包含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教育、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州篆刻、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派建筑、徽州文房四宝、徽派版画、徽派雕刻、徽剧、徽菜、徽州科技、徽茶、徽州方言、徽州民俗、徽州文学和徽州经籍等诸多领域。学成派、艺成海、术成流、商成帮,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经济、社会、教育、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领域的奇葩。
这些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辈出,自宋至清,徽州共建有书院、精舍等260多所;社学明初有462所,清康熙时达562所,私塾更是林立。科举及第者众,仅明清两代徽州本籍中举人者996人,中进士者618人,状元数仅清一代本籍加寄籍有18人,曾涌现出了朱熹、程大位、汪道昆、朱升、江永、戴震、俞正燮、王茂荫、汪华、朱升、郑复光、程晋芳、赛金花、胡宗宪、胡雪岩、殷正茂、江春、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是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徽州,因徽州的前身曾为新安郡,故这一学派以“新安”定名。
理学家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
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的著名流派。它产生于宋朝,盛于明清。
自北宋至清末,新安医家著名者有540余人,其中225人撰辑医学著作460余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新安医学包括内、外、妇、儿、喉、眼、伤、疡、针灸、推拿各科,内容丰富,理论系统。
新安画派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徽州的绘画流派。新安画派的奠基者是明代休宁人丁瓒、丁云鹏父子及歙人李流芳等。真正形成新安画派并在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则是以明末清初“海阳四家”(江韬、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的出现为标志。
他们出生于黄山脚下,主张师法自然,寄情山水,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体现出超尘拔俗和凛若冰霜的气质。江韬(渐江)是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自明万历至清乾隆间,新安画派画家有70余人。现代后继者中名声最大的首推黄宾虹大师。
徽州朴学
也就是徽派考据学。明末清初,歙县学人黄生,由训诂入手治学,撰《字诂》、《义府》,开徽派考据学之先河。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徽派版画
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为徽派版画鼎盛时期。它由兴起、鼎盛、创新、传播,逐渐形成完整的徽派版画体系。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末,休宁人胡正言,创“版”“拱花”套印技法,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开创了我国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多采用砖、木、石雕工艺。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徽剧
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
徽州四雕
徽州“四雕”是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竹雕四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以歙县、黟县的最为典型。徽州“四雕”源于宋朝,明朝、清朝时达到极盛,主要用于民居、祠堂、牌坊等类建筑物的装饰和家具、屏联、笔筒等工艺品的制作。
徽菜
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向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烹饪方法擅长以烧、炖、蒸为特点,或重油猛火,讲究火工。或用木炭小火单炖单煨,以保持原汁原味。传统名菜有火腿炖甲鱼、清蒸石鸡、臭鳜鱼、胡氏一品锅、问政山笋、毛豆腐、香菇板栗等。
徽茶
徽州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黄山云雾、新安山水独特的自然环境于徽州文化共同演绎了徽州茶文化。徽州茶文化涉及茶道、茶文艺、茶礼俗、茶饮习、茶建筑等与茶有关的文化活动,是融诗文、书画、歌舞等艺术于一体。“祁红”、“屯绿”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等名列中国名茶之列。黄山银钩、祁红工夫茶等四个品种,被选为国家外交名茶。
徽商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商起源于东晋,发展于唐朝宋朝,鼎盛于明朝中叶至清朝中叶。
明清时期,经营商业成为徽州人的重要职业,徽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徽商与“徽骆驼”的精神铸就了“无徽不成镇”的传奇,实现了雄踞中国商界三百余年的辉煌。徽商重视文化教育,经商中崇尚信义,以义为利,贾而好儒,有“儒商”之称。
徽州刻书
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有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
徽州篆刻
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
徽州大地,瑰丽灿烂。徽州可以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徽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本”,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徽文化的传承呢?让我们走进人文荟萃,文化发达,经济强盛的徽州,领略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