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
竹,在中国地位甚重。
对中国人来讲,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植物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中国人喜竹、种竹、奉竹,被誉为“竹子王国”。
苏轼曾在《於潜僧绿筠轩》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宁愿不吃肉,也要给自己的住处种上竹子。就是说,人不能只顾物质生活,那样就太俗了。也要有情韵,有精神追求,美德和美食兼而有之更好。
竹,自有其风骨。
竹林外,围墙起,清风来,竹影摇曳。清幽深处,是傲然风骨,是隐居避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无数文人墨客都曾以竹自况,以竹明志。因此,人们也常赋予它虚心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竹,中国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古人无不追崇以竹为代表的高洁气度。
中国人使用竹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从殷商时代的“竹书”,到明代的“竹纸”、秦汉时期的竹鞋、竹笠等,竹子与中国文明的演进息息相关。
这些都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竹,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的常见题材。
这绝非偶然,而是清雅淡泊、傲然风骨的中国文化价值追求与审美趣味、思想认知的必然体现。
北宋,文同、苏轼等则使墨竹画发展到高峰。文同开创了“湖州竹派”,亦被后世人视为墨竹绘画的鼻祖。
元代画竹之风盛行,墨竹名家辈出。其中,李衎、赵孟頫、高克恭并称为元初画竹三大家。
自古,中国人爱竹,不仅是爱竹的清雅澹泊,也深爱如竹一样的傲然风骨。以竹喻己,以竹写千千万万不畏风暴敢于搏斗的人。
这样一种“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虚心劲节,谦恭自律,挺拔向上,朝气蓬勃。
竹,是生命的柔韧坚强、青春永驻、气节和傲骨、虚心品格、长寿安宁、幸福和谐、君之风度的象征。
“虚心有节”是竹子的重要特征。
“竹报平安”的说法源自于“年”的传说,在火药发明以前因,古人利用竹子中空火上烤后发出的巨响可以赶走怪兽,所以称为竹报平安。也有另外一种说法,竹在纸张发明之前会削成的竹简用来书信来报平安,所以竹报也成为了家信的别称。
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将自身追求的道德理想折射到竹子,不断赋予竹这一意象更深刻的内涵。
竹无俗韵,茗有奇香。
以自然而生,打造清澈干净的治愈气息,是我们骨子里对于历史文化的骄傲。
爱竹,便是爱香,爱竹,便是热爱生活,无尽的表达,无尽的情感,都因为竹。在嘈杂中保持本心,在纷扰中寻找真理,亦是自然。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出自王庭筠的《绝句》。
几竿摇曳的竹影,几行简朴的诗歌,都是清瘦的风格。还有一树梅花,睡梦中传来沁人的香气。
古人称竹子与梅花为君子,清瘦的诗人与君子为伴,更是超凡脱俗,孤傲清高。
谦虚有节的品质
竹子中空外直,不张扬、不屈服,这正是中国人所追求的谦虚有节的品质。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篇中,竹子常常被用来比喻有气节的人。这种品质正是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的,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保持一颗谦虚、有节制的心。
坚韧不屈的精神
竹子具有极高的韧性,即使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下,也能屹立不倒。这正是坚韧不屈的精神的体现,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挫折,我们都需要有如竹子般坚韧不屈的精神,才能战胜一切挑战。
(图文资料来自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