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斌委员:
您在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新时期该如何保护徽州古建,重点保护徽州“三雕”经典文物的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徽州三雕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有其厚德载物、和谐美好、仁义礼智、天人协调之特质。
一、基本情况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木雕、石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工艺的统称。徽州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杰出的雕刻技艺和突出的艺术价值。2006年5月,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其传统制作技艺得到了有效保护。
徽州三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来说指的是徽州传统建筑砖、木、石三雕;广义上指的是包括徽州传统建筑三雕在内的具有其三雕典型特征的日用品、陈设品及艺术品。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展示徽州文化的历史文化类专题博物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三雕的保护单位,目前收藏有徽州三雕作品530余件(套),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徽州传统建筑三雕为主。徽州传统建筑三雕又称“徽州三雕”,主要运用在徽州传统建筑上,而徽州传统建筑又被当今建筑、考古、美学、社会学界誉为“立体画”“建筑雕塑群”“明清民间建筑艺术与民俗博物馆”,其艺术内涵和魅力将村落布局、民居形体、地方民俗、环境色彩、建筑技巧、功能与装饰艺术融为一体。它既是徽州文化的象征,又是民间艺术宝库。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以制度体系提供坚强保障。《黄山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2022年11月18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批准公布。建立健全以《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办法》等15个规范性文件为重点的政策体系,实施《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等3部地方法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以规模培训提供人才保障。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劳动者参加歙砚、雕刻等相关工种的就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对企业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按800元/人标准给予企业培训补贴;对企业开展的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2000元/人标准给予企业培训补贴。近年来,我市开展工艺品雕刻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班9期118人次,发放培训补贴21.8万元。强化技能人才培养。优化技能等级评价体系,培育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目前全市现有工艺品雕刻工技能人才225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00人。同时,举办徽派古建技能大赛,选拔优秀技能人才,激发广大劳动者学习和掌握徽派古建技艺的积极性。2024年我市选手参加47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油漆与装饰金牌、园艺项目铜牌,创我市最佳成绩。同年举办歙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长三角区域歙砚雕刻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构建技能人才评选体系。制定出台《黄山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暂行办法》,充分发挥技能领军人才在技术创新、技能研修、带徒传技方面的重要作用,助推徽派古建筑技艺传承可持续发展。探索徽派古建人才作用发挥机制,持续完善“迎客松英才计划”,鼓励徽派古建人才参与省高层次人才认定。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技能大师工作室114家,其中工艺品雕刻工占38%。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8人获江淮杰出工匠。
三是以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制定《徽派古建产业人才引育专项政策》,设立人才引育资金;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四单位联合印发《黄山市“徽州古建工匠”评选办法》,连续三年开展“徽州古建工匠”评选,建立分级评价制度,评选出徽州古建工匠550人次,发放奖补资金97.7万元。举办市级各类徽派古建产业专题培训讲座8期近1000人次,出台《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设技术导则》,图文并茂明确马头墙门楼与门罩、窗楣与窗罩、挂落、街巷等12个特色元素的节点构造做法。徽派古建产业学院列入2023年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名单,安徽省行知学校与安徽省非遗教育集团联合牵头成立工作专班,落实产业学院办学条件。聘请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委员会专家陈继腾担任徽派古建产业学院名誉院长,聘请程极悦、方新中等专家为徽派古建产业学院客座教授(讲师);学院加强与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徽派古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黄山市徽派古建产业促进会等企业协会沟通联系,与安徽省徽州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黄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集“产、学、研、创”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
四是以多元形式提供资金保障。2014年黄山市政府办公厅就出台《关于印发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徽州古建筑认领保护利用、徽州古建筑迁移保护利用、徽州古建筑抢修保护利用办法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24年新修订并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新的《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支持古建筑等文物保护工作。作为财政引导资金,为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规定项目类补助最高不超过50%,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是以文旅融合拓宽发展矩阵。2023年举办“雅饰徽雕—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徽州三雕精品展”,在黄山、浙江丽水两地进行展览展示;组织徽州三雕各级传承人与江浙地区传统建筑雕刻技艺传承人就比较性研究进行研讨交流,并集结研究成果出版《荣光重现》。完成徽州三雕数字化采集、整理、研究和展示工作。对60件三雕作品和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展示级和存档级各一套;对300件三雕作品和文物进行二维数字化,出版专著《守望徽州三雕》。
三、下步计划
一是以制度体系提供坚强保障。研究吃透政策法规,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权威专家实地指导论证,探索建立我市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导则+负面清单+正向激励制度,分级分类制定差异化管理细则,明确利用边界,降低基层决策风险,实现从“粗放式条文”向“精细化规则”转型,避免“一刀切”。同时,对优秀活化项目给予奖补,有效激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以专业素养赋能三雕文物活化。开展“文物管家”培训工程,重点提升文保工作者在消防安防、展陈设计、项目申报等实务能力。强化徽派古建修缮工匠队伍建设,探索与高校、职校合作设立文物活化利用方向,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加大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施工一级和监理甲级资质的主体单位的引育力度,推动本地高资质主体单位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
三是以创新带动产品焕新。围绕“学、赏、宿、食、创、展”六大主题 ,让静态三雕文物转型为“可读可玩可带走”的文化超级IP。“学”:开展研学、讲学等活动。“赏”:推出非遗文化演出或旅拍等业态,供游客欣赏、留影。“食”:以徽菜体验为核心,推出具有黄山特色的三雕茶具、饮食器具等。“创”:研发推出三雕系列特色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徽州文化“带回家”。“展”:依托三雕文物建筑开展公益性或市场化的临展、数字展览等。
四是以文化推动传播更加广泛。构建“科技赋能+业态融合”的立体化传播体系,围绕三雕文物策划“小而精”的叙事单元,借助中央主流媒体、新媒体等平台以及影视剧作品、IP联名营销等扩大传播,实现三雕文物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叙事”的转型,真正讲好黄山故事,传播徽州文化,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