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经商还是做官,徽州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改变家乡面貌的同时,也改变着客居地的一切。清朝时扬州的繁荣,就得益于客居当地的徽州盐商。由于尊儒的传统,这些商人,并不是只知挥霍的暴发户,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中国人深厚的文化中留下独特的一种美。
▲ 婺源,甲路纸伞。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摄影/龚跃贤
徽杭古道,已历经1000多年历史。是一代代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条饱含风霜的经商之路。
为了把生产好的货物运送出去,人们又凿石开路,在重山峻岭中劈出一条条通往四面八方的商贸走廊
最初的徽州商人就在这羊肠小道上,肩挑背扛,把山货和手工制品运出山外,又带回盐、布匹和粮食。
徽杭古道
▼
位于最东端的“徽杭古道”西起绩溪县湖里村,东至杭州临安,全长75公里。从这条路出走的徽州少年不计其数,其中便包括晚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
曾经令迁入者们怦然心动的条条河流,也开始充当货运通道。徽州地区密布的水网,为徽商们开展水运提供了天然便利。
新安江,横贯徽州的母亲河。她一路盘山绕岭,吸纳了徽州大部分的地表水系,把徽州的“一府六县”紧紧挽入臂膀。
哪怕地处深山,徽商们也可凭一方舟楫,从没及腰深的溪流出发,一路经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抵达富庶的江浙。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
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在新安江水库(千岛湖)修筑之前,从安徽屯溪到浙江建德有上百米落差,沿途的诸多暗礁与急滩让新安江水道也险象环生。
行商之路,不仅让徽商积累了财富,同时也历练了一身不折不挠的肝胆。在明清时期,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的徽商,就这样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中扬名天下。
图 |行走观察
其中,在士农工商之中,最能给今天的我们留下直观印象的不是别人,正是徽州工匠。
或许是学风兴盛,徽州的工艺品之中最有名的就是文房用品:汪笔、徽墨、澄心堂纸、歙砚。由于徽州多山地,松树极多,可以满足大量生产松烟墨的需要。徽墨制法复杂,在徽州本地还要细分为歙(县)、休(宁)、婺(源)三派。此外,往来于徽商家中的文人墨客,又参与到工匠制墨的过程之中,使得徽墨实用性、艺术性并重。尽管世事变迁,徽墨一直名列国人通称的“文房四宝”之中。
▲ 描金 视觉中国
▲ 描金 摄影/张建平
▲ 描金视觉中国
▲ 明万历年间《方氏墨谱》摄影/张建平
▲ 压模 摄影/张建平
▲晾墨 摄影/张建平
(明)睡鹅形眉纹歙砚。摄影/张建平
徽州三雕更是直接受惠于徽商雄厚的财力。徽商兴建住宅,或者为家族修建祠堂,都离不开砖雕、石雕、木雕的装饰。从人物、山水到花草、鸟兽,都是徽州三雕常见的题材。装饰房屋的同时,也起到潜移默化的说教作用,让族人耳濡目染,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因为这些精致的雕刻存在,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远观素雅,近观则充满丰富的细节,充分展示了徽州人的审美情趣。
▲ 歙县北岸村吴氏宗祠享堂,石雕“百(禄)鹿图”。摄影/张建平
▲ 绩溪县湖村,清代砖雕“张良拾屐”(局部)。摄影/张建平
▲ 宏村承志堂木雕“百子闹元宵”(局部)。摄影/张建平
徽州文化大概也是这样。乍一看是徽商文化主导的一种地区文化,其实仔细观察便可发现背后丰富而细腻的文化内涵。里面装着的是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是中国人穷则思变的务实思想,也是对于家族传承的深刻体会。
▲ 歙县,渔梁老街。摄影/方托马斯
当然对于徽州的前世与今生而言,它就隐藏在那一条条古街的青板路上,隐藏在游人退去后的清冷月光下,隐藏在马头墙、小青瓦的一座座宅院中,以及,那些散落在山间的古村落里,在那里,祠堂,社庙,悄无声息的神明,掠过山野间的风,看不见,触不到,但是,依旧存在……
徽文化,是代表了汉文明的显学,而属于古老南中国的生活美学,也在皖南的高山,乱石,青松与流水间蜿蜒流转。
大的徽州的区划已不存在。但是,历经沧桑的徽州文化,传承未曾断绝。她在山水之间展现一如往昔的姿态,也藏在可感可知的文化符号之中,向后人证实着自己的存在。
谁说徽州只有西递、宏村?
徽州古村落的美
还远远没有被世人领略
▲ “黄山画派”与“新安诗派”的伯乐——西溪南吴氏家族的祖居地。
西溪南,该是唐伯虎的一个梦吧。或者,如莎士比亚所说,是梦中之梦。
五百年前的某一天,唐伯虎协从祝枝山从苏州来到徽州,两人沿着新安江,逆流而上,一路的跋山涉水,最终他来到了西溪南,并且,在这里设计了一所著名的园林——果园。
这座占地4000平方米的明代园林,曾经盛极一时,亭台轩榭,曲池假山……如今,它只存在了人们的想象中。
但是,西溪南,依旧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梦中之梦。土地庙依旧在巷子口,古老的书院依旧在。有河流,有神灵,有桥梁,有寻常的生活,这里,是理想的居住之所在。
行走在村边的湿地水边,一场雨突然不期而至。愈下愈疾,携裹着风。一边在亭子里躲雨,眼睛却不肯放过这眼前的景致。绿,几乎是一望无际的绿,漫不经心地,坦坦荡荡地,铺陈开来,如同华彩的汉赋一般。水边映衬着玲珑剔透的柳色,绿意深深浅浅,层层叠叠着。
雨势小了,在村子里行走,白墙黑瓦的房子,一座连着一座,忽而,会有一树芭蕉从墙里伸出来,泄露了主人内在的雅意,又仿佛冷不丁泄露了主人家的秘密。
“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徽州有“四方三面水,十姓九汪家”的说法。唐模的千年银杏树,就是徽州汪氏的根。
徽州唐模村,素有“中国田园诗画乡村”之美誉,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唐模是一个与唐姓无关又有唐朝模样、气质的村庄。始建于唐朝,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原属于歙县,后划归黄山市徽州区。
据史料记载,唐模由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故名曰“唐模”。唐模以千年银杏之茂、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誉遐迩闻名,堪称徽州古村落的典范
▲ 村落始建于东晋,地形如靠岸之船。以胡宗宪为代表的龙川胡氏家族祖居地。
龙川村是一个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始建于晋朝,是徽州历史最悠久的村落。其村如船形,有如龙舟出海,堪称风水宝地。村内水街两岸,古民居鳞次栉比,村巷幽幽,粉墙黛瓦,马头昂昂,一派徽州古村落意蕴。
龙川是胡姓聚族而居的村落,自古文风昌盛、人才荟萃,尤其以明代为其鼎盛时期,先后中进士者24人,素有“奕世两尚书,一门三进士”之称,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
▲ 许村的许氏四兄弟是中国最早走向海洋的商人。以上四图摄影/方托马斯
许村是徽州歙北的一个古村落,许氏祖先南迁定居后,历经一千多年,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史称“烟村十里,甲第联翩”。村落建设得天独厚,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现仍留存有古建筑200余处,其中13处古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保存明清时期牌坊最多的村庄。
棠樾,徽州歙县的一个古村落。这里最出名的是牌坊。所不同的是,棠樾的牌坊不属于祠堂、坊间的附属建筑,也不是村旁、道口的单座建筑,而是一连七座,沿古驿道呈弧型依次排开,高大、雄伟,气势逼人,让每一个经过者都感到仰视的压抑和渺小。
每一座牌坊都是用“歙县青”建造,梁柱坚实挺拔,梁柱坚实挺拔、高大雄伟,雕琢精细优美,额枋、拱板、月梁上的纷繁纹饰,彰显着徽雕艺术的精湛技艺。7座牌坊旌表着“忠、孝、节、义”,记录了徽商鲍氏家族在明清四百年间的荣耀辉煌。
▲ 这座深山里的村庄,历史上走出过十六位进士,九十二名文人学士。以上二图摄影/张建平
理坑村人好读成风,出了不少名仕,是个古风十足的儒雅之地。理坑妙就妙在没有多少游客前来打扰,可以让你在闲情散淡中,领略最真实的婺源生活,是个美到让人视觉疲劳的地点。这里也是观赏徽派建筑的好去处,多达五十余幢的明清古建筑遗存给理坑更添了人文底蕴。
▲ “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朱熹(宋)摄影/石耀臣
呈坎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徽文化完美结合的古村落,在古代就曾被朱熹赞誉为“江南第一村”。因村落布局按《易经》中的阴阳八卦理论选址,故又称“八卦”村,是目前徽派古建筑遗存最多的村落之一。
▲ “宰相年年有,代君世间无”。摄影/何嵘
“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侨寓扬州的徽州盐商程庭从水路回歙县岑山渡省亲,路过雄村时,在船上看到雄村时所描述的情景。
歙县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入迁,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久远历史。雄村忱南山,面渐水,聚山水之灵韵,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现已成为4A级景区。
*图说文字参考自张建平《徽州:拾捡历史的碎片》
图文素材综合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