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前身名字很多,如皖剧、怀腔、府调及黄梅调等,黄梅戏前身还有另一个称呼“徽剧”.
《黄梅戏源流》一书载:“据1951年《皖北文艺》第二期登载之《活跃在南阳区的农村业余剧团》一文说‘群众一开始对话剧部感兴趣,剧团便决定用徽剧(即黄梅调)来演出,但演员们自己不会徽剧,同时附近也没有人会,他们便在晚上,个别的到饭店里去找会徽剧的来往客商学(怀宁、潜山等地的小商人到这一带来做生意的人很多,他们大多会徽剧)……’”
据头条网友热血青年埃迪0H2提供的信息,1946年12月26日上海《大公报》刊登了一篇署名余启春的文章《戏剧在安庆》载:“……京剧在安庆上了断头台以后,起而代之的是“徽剧”,其实它的真讳叫作“黄梅调”也就是花鼓淫戏…….”
《黄梅戏源流》一书还载:“解放后,太湖县一带仍称黄梅戏为‘徽戏’,后来为避免与安徽古老的剧种徽剧相混而取消了。”